蘇丹草夏季利用的青飼料價值性比較高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21 12:20:50來源:姜小迪
蘇丹草別名野高粱,為一年生草本植物,能適應(yīng)的環(huán)境與高粱相同,僅成熟較早。須根,根系發(fā)達,入土深2米以上,平均分布75厘米,根系約60~70%分布在耕作層。近地面常產(chǎn)生具有吸收能力的不定根。莖直立,圓形光滑,高2~3米,粗0.8~2厘米。按照莖的不同高度,蘇丹草可分為矮型(莖高150厘米以下)、中型(莖高150~225厘米)和高型(225厘米以上)三種類型。分蘗多達20~100個。葉條形,長20~80厘米,寬1~4.5厘米。每一莖上生有葉7~8片,表面光華,邊緣粗糙,主脈較明顯。種子扁橢圓型,千粒重9~15克。
蘇丹草性喜溫暖,不耐寒,但耐旱力較強。種子發(fā)芽最低溫度8~10℃,最適溫度20~30℃。蘇丹草為短日照植物,生育期要求積溫2200~3000℃,在溫度12~13℃時幾乎停止生長。在風土適宜條件下,播種后4~5天萌發(fā),7~8天全苗。苗期對低溫敏感,當氣溫下降至2~3℃時即遭受凍害。從播種至抽穗70~91天,至成熟100~120天。生長速度隨氣溫的增高和日照時數(shù)的增多而加快。苗期生長緩慢,一晝夜不超過0.6~0.7厘米,分蘗期稍快,拔節(jié)后開始變快,一晝夜可生長5~10厘米,開花后又變慢,主要在夜間和清晨生長。
蘇丹草為異花授粉植物。種子成熟極不一致,往往同一圓錐花序下面小花還在開放,最上部的小穗已處于乳熟期。氣溫對其結(jié)實性有很大影響,當氣溫在0℃以下時,未授粉的小花被凍死,而處于乳熟期的種蘇丹草具有良好的再生性,這是構(gòu)成其多刈性和豐產(chǎn)性的重要原因。刈割后再生枝條可由分蘗節(jié)、基部第一莖節(jié)以及生長點未被破壞的枝條等三個部位產(chǎn)生,但80%以上的再生枝條由分蘗節(jié)形成,其余是由莖基部第一莖節(jié)處形成的。蘇丹草的刈割高度與再生能力有直接關(guān)系,一般留茬高度以7~10厘米為宜,留茬過低影響再生。
蘇丹草對土壤要求不嚴,只要排水暢通,在砂壤土、重黏土、弱酸性和輕度鹽漬土上(可溶性氯化鈉在0.2~0.3%)均可種植,而以肥沃的黑鈣土、暗栗鈣土上生長最好。在過于濕潤、排水不良或過酸、過堿的土壤上生長不良。在沙土上也可以栽種,但產(chǎn)量低。
栽培技術(shù):
栽培蘇丹草主要利用其莖葉作飼料,故對播種與利用期無嚴格限制,當表土10厘米處地溫達12℃—14℃時即可開始春播。為了保證整個夏季能持續(xù)生產(chǎn)青綠飼料,應(yīng)采取分期播種,每期相隔20—25天,最后一期應(yīng)在重霜前60—90天結(jié)束。多采用條播,播種量主要根據(jù)土壤水分條件而定,一般每畝播種量3斤。早春播種的蘇丹草,由于氣溫低,苗期長,容易受到各種雜草的壓制,在苗高10—15厘米時,應(yīng)中耕除草一次,一般夏季中耕兩次即可,蘇丹草出現(xiàn)分蘗以后,即不怕雜草危害。蘇丹草對氮磷肥需要量高,除播種前施基肥外,在分蘗期、拔節(jié)期以及每次刈割后,應(yīng)及時灌溉施肥。
經(jīng)濟價值:
蘇丹草作為夏季利用的青飼料最有價值。中夏生產(chǎn)鮮草最多,可作為此時乳牛的青飼料,蘇丹草的莖葉比玉米、高粱柔軟,曬制干草也比較容易。每年刈割2—3次,留茬7—8厘米,可生產(chǎn)鮮草8000—10000公斤,喂肉用牛的效果和喂苜蓿、高粱干草無多大的差別,羊、魚、豬也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