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草是一種高價值的飼料,種植栽培方法是什么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21 12:20:51來源:姜小迪
象草是禾本科狼尾茸屬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植株高2-5米。根系發(fā)達,密布于50厘米以內(nèi)的土層中。叢牛,直立,有節(jié),直徑2厘米左右,分囊多,通常達50-100個。葉互生,葉面散生茸毛,中肋白色明顯,葉片長50-100厘米,寬14厘米;葉鞘邊緣具粗密茸毛,葉舌小。莖上部葉腋抽出分枝,花序生于莖橢或分枝端,呈圓柱狀圓錐花序,黃謁色,長約15厘米,徑約1厘米;小穗通常單生,長約6毫米,成熟時易脫落。
象草喜高溫或溫暖氣候,能耐短時間輕霜,不耐長期低溫,在廣東、廣西的大部分地區(qū)能夠自然越冬。在湖南長沙地區(qū)生育期為270天,河北保定地區(qū)為180天。廣西南寧一帶于2月下旬氣溫14℃左右時開始返青,4-9月生長最盛,10~12月生長減慢,1ー2月8-10℃長期低溫時,生長停滯,5℃以下有凍死的危險該草對土壤逃擇不嚴(yán)格,砂土、壤土、微堿性土壤,以及貧瘠的酸性紅壤粘土都可栽培,而以深厚肥沃的土壤為最適宜。該草再生力很強,生長迅速,能耐干旱。在夏季高溫和干旱嚴(yán)重時,葉尖有枯卷現(xiàn)象,一日有水迅速恢復(fù)生長。廣西有小莖與大莖的兩種。小莖種,10月間抽穗;大莖種,般11月至次年2月抽穗開花。一般結(jié)實很少。種子成熟不一致,且易散落;發(fā)芽率很低,通常采用無性繁殖。
象草適應(yīng)性廣,可利用山坡、荒地、溝旁、堤邊的閑散地塊種植,既可増加飼草,又能保持水土。它生長快,產(chǎn)量高,一般畝產(chǎn)青草1-2萬斤,高者達2-3萬斤。河北省畜牧獸醫(yī)研究所試種結(jié)果,畝產(chǎn)2萬斤。廣西等南方省、栽培的象草為多年生,可連續(xù)利用三年,管理得當(dāng),可利用五至六年以上。河北省,則須每年栽種。
宜選擇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進行平整、耕翻。在新墾地和招荒地種植時,要提前1-2個月耕粑、施肥,使土壤充分熟化,消滅雜草。耕要深,同時施足肥。
一般采用種莖繁殖。選擇生長粗壯的中下部莖,按2~4節(jié)圓成一段,行距45~60厘米開海,將種一段段放在溝里、覆土4-6厘米。廣西也采用分株繁殖,即將根頭挖出,割去葉片,然后分為數(shù)株種植。河北省畜牧獸醫(yī)研究所試驗,以根全株埋最好。這樣不僅節(jié)節(jié)發(fā)芽,且出苗均勻整齊,分葉較多。最多時,一可分72個。另外,插植也可以。栽植種莖前,應(yīng)浸水一天或假植一周后再種,出苗較快。在廣西,全年都可種植,大多在農(nóng)閑和雨天進行。湖南長沙地區(qū),3月栽植。河北保定地區(qū),4月上、中旬栽植。一般平均氣溫13-14℃時即可。
象草出苗后,要及時松土、除草1-2次。每次刈割后,都要及時松土、除草、追肥。在廣西,每畝施腐熟堆肥或廄肥2000斤、磷肥20-30斤做基肥;每次刈割后,再追施人糞尿20-30擔(dān),或氮肥10斤。
象草長到1-1,5米左右時,便可進行刈割。在廣西每隔40一60天劉割一次,每年可割6一8次。最后一次刈割要在終止生長或早季前半個月結(jié)束。割茬高度3-6厘米,不宜過低。刈割次數(shù)也不宜過多。否則會影啊再生和利用年限。湖南長沙地區(qū),一年可割5一7次。河北保定地區(qū),可別2-3次象蘋生長較快,中耕要早,并注意及時灌水、追肥。水大肥足,莖稈長得粗大繁茂。象草一般每株有葉17-27片,葉子約占全株總重的18-~21%。
新植象草,每畝需要種莖200-400斤。種莖要求生長健壯,老硬堅實。因此,應(yīng)選出留種地,及早停止刈割,加強田間管理,以保證種莖有100天以上的生長時間,達到2米以上高度的,才適于種用。湖南種植象草,要貯存種莖,翌年栽種,做法是霜前將莖稈齊地割下,削去葉片,切去末捎,整齊排列在準(zhǔn)備好的土坑內(nèi),然后覆土厚50厘米以上即可。寒冷地區(qū),覆土應(yīng)適當(dāng)加厚。
湖南還采取培土、覆蔸的辦法。保護露地株茬越冬。培土保種,要在霜前進行。開溝取土護蔸,以溝排水,可提高地溫,減輕凍害。除培土外,有些地方還有用土雜肥、肥、塘泥肥料等覆蓋蔸花的。這種辦法,叫做覆蔸,既增肥,又保溫,效果更好。河北省密牧獸醫(yī)研究所,1974年由廣東引進試種,于4月10日栽植,采用直插、斜插、整株臥埋等方法均較成功。7一8天后陸續(xù)出苗,之后生長加快,葉叢茂密,分薬力強,表現(xiàn)適應(yīng)性良好。
象草早期刈割,質(zhì)地妒,適性也好,為馬、牛、羊等家畜所宮食。可以直接青,也可制成干革,還可以徹成青貯。湖南洞庭湖地區(qū)栽培象草后,將放牧牛改成舍飼,對防治牛病起了很大作用。